發布時間:2021年7月27日
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健康山東建設,依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和《山東省全民健身條例》規定,按照《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決策部署,以提升人民體質健康水平為引領,以構建我省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推動全民健身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為新時代健康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達到更高水平,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鄉居民體質進一步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全省總人口42%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合格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平方米以上,公共體育設施全面開放,推動符合開放條件的公辦學校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省、市、縣三級全民健身運動會進一步向基層延伸。每千人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達到2.6個以上。
三、著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一)夯實全民健身設施服務基礎
1.加大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力度。按照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綜合利用的指導原則,編制和實施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持續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重點建設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城鄉社區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場地、足球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親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設施,到2025年,全省城市社區普遍建成“15分鐘健身圈”,鼓勵有條件地區提檔升級全民健身設施,率先構建 “10分鐘健身圈”。按照國家有關標準,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發揮我省自然資源稟賦優勢,以結合、聯合、融合等方式,努力建設更多全民健身設施。
2.加強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監管,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管理機制,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政策。建立開放預約與信息登記制度,推廣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服務新模式。加快推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提高現有場館綜合利用率。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等全民健身工作數據統計分析利用。
(牽頭部門:省體育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各市、縣(市、區)政府。以下內容均需各市、縣(市、區)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二)豐富全民健身活動服務內容
1.打造品牌健身賽事。積極舉辦國際國內高水平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繼續組織好我省品牌全民健身賽事,擴大省、市、縣三級全民健身運動會、全民健身冬季運動會以及各類人群綜合性賽事的賽事規模和覆蓋人群。精心打造“全民健身日” “全民健身月”主題活動,支持舉辦跨省、市、縣區域的賽事活動。持續開展“一市一品牌、一縣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賽事創建活動。探索發展線上體育,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
2.開展社區健身活動。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樣、就近就便的原則,以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為單位,創新舉辦“社區運動會”,引領推動社區體育健身活動普遍化、常態化、多樣化,發揮體育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增進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諧社區建設。
3.推廣特色健身項目。加大太極拳、健身氣功等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力度,鼓勵帆船、皮劃艇、擊劍、馬術、滑板等時尚休閑運動項目發展,大力推進冰雪運動項目開展。鼓勵廣大農村利用農民豐收節、傳統節日等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結合農業生產和農家生活創新農民體育健身項目、組織農民體育活動和農民運動會。依托“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品牌,開展內涵豐富、參與性強的鄉村體育健身活動。
(省體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政廳、省農業農村廳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全民健身組織服務水平
1.健全體育社會組織體系。持續完善市、縣體育總會組織,推進基層體育總會規范化建設。持續建設鎮街體育總會,有條件的村和社區建立村級體育總會。鼓勵支持各行業,機關、企事業單位,城市街道,農村社區發展各類群眾性體育社會組織,組建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俱樂部、健身團隊。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扶持體育社會組織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積極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項目、社會公益活動,激發體育社會組織內生發展動力。
2.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管理系統,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化管理。持續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培訓和繼續培訓,擴大隊伍規模,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技能和水平。支持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加強自身建設,積極發揮作用。
3.加強全民健身志愿者組織建設。拓展社會參與平臺,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鼓勵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大學生等具有體育技能與知識的專業人員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者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開展“最美全民健身志愿者”選樹等活動。
(省文明辦、省體育局、省民政廳、團省委、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系。試點建立省、市、縣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絡。定期開展國民體質測試,提高城鄉國民體質抽樣檢測比例。組織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推廣運動項目業余等級制度。實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戶工程”,依托傳統、新興媒體向公眾推介健身項目。組織編寫全民健身科普讀物,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活動和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牽頭部門:省體育局;參與部門: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
(五)加強特定人群健身服務。發揮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會組織及各級工人文化宮、職工文體協會作用,更加廣泛地開展機關運動會、職工運動會及喜聞樂見的健身賽事活動,引導更多干部職工參與健身。發揮各級老年體育組織的作用,組織開展老年人健身活動,辦好老年人體育賽事活動,推出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完善殘疾人體育訓練和康復設施,繼續辦好殘疾人各類賽事活動。組織婦女積極參與群眾性健身活動,提高婦女身心健康水平。加強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統籌規劃,辦好少數民族體育賽事,推動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扎實開展。(省總工會、省委省直機關工委、省衛生健康委、省殘聯、省婦聯、省民族宗教委、省體育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進全民健身文化發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挖掘中華體育精神的深刻內涵,充分發揮其特殊影響力。大力宣傳全民健身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引領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價值,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健身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推廣全民健身基層典型人物和單位,發揮其示范效應,用通俗易懂、圖文并茂、視聽同步的精煉文案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故事。注重體育項目文化的打造,挖掘運動項目文化內涵,豐富體育文化表達方式。鼓勵創作體育電影、體育音樂、體育動漫等具有健身內涵、時代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推廣。支持體育博物館等體育文化載體建設。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普及推廣冰雪運動文化。(省委宣傳部、省體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四、統籌推進全民健身協調融合發展
(一)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認真落實《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加強體教融合,完善政策保障,制定青少年體育發展保障標準。推進體育課程改革,開齊開足體育課,加強學生體育技能培訓,培養終身健身習慣。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開展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工作。建立健全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大中小學體育賽事體系。建立完善學校體育工作評估督導機制,完善體育競賽獎勵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組織建設,開展體育技能培訓,研究制定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校園的準入標準。持續推進全省中小學游泳普及活動,舉辦好“健康夏(冬)令營”活動。(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團省委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推動體醫融合發展。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組織開展體醫融合試點工作。支持醫療機構建設康復科室、開設運動醫學門診,鼓勵體質檢測與健康體檢融合開展,組織開展醫療機構開具運動處方試點。加強體醫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體醫融合專家資源庫,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置健康管理、運動康復等專業。支持發展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咨詢、慢病管理、運動康復等體醫融合服務業態。(牽頭部門:省體育局;責任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
(三)強化區域聯動,推動全民健身協調發展。探索實施全民健身區域發展“三沿工程”(沿海沿黃沿運河)。貫徹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推動建設黃河兩岸健身步道、健身長廊、自行車綠道、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生態旅游運動長廊與節點,舉辦黃河主題賽事,打造沿黃河運動休閑特色風貌帶。發揮我省沿海地理優勢,推進沿海體育、海洋體育發展,努力打造品牌海洋賽事活動和海洋體育健身新高地。以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為軸,深挖運河文化資源,加強沿運河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培育運河特色體育賽事,促進運河文化融入全民健身。推進齊長城、沂蒙革命老區等跨區域全民健身活動融合發展,開展徒步、登山等戶外活動,打造全省區域性戶外健身廊道和沂蒙革命老區紅色體育品牌。(牽頭部門:省體育局;參與部門:省自然資源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四)滿足群眾多元健身需求,推動體育旅游融合發展。鼓勵各地結合文化、旅游、賽事等資源,深挖體育旅游潛能,不斷滿足群眾健身、旅游、休閑等復合需求。加強品牌體育賽事與旅游的有機結合,規劃建設一批體育精品路線和旅游目的地。鼓勵各地依托旅游資源發展時尚休閑體育項目,培育戶外露營、水上運動、民俗項目、冰雪運動等體育旅游新業態,策劃開展沿黃騎行、齊長城徒步、環半島騎行、跑游齊魯等體育旅游活動,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區和健身休閑產業帶。(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五)突出數字賦能,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器材智能化升級,到2025年,每縣(市、區)至少建有1處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徑。鼓勵企業設計研發智能化健身設備和器材,豐富完善智慧健身服務。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平臺建設,推動健身俱樂部提升智慧化服務水平。積極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促進體育場館在場地預定、賽事信息、體質監測、健身指導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務。(牽頭部門:省體育局;參與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
(六)加強產業融合,促進健身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大健身服務產業與康養、旅游、醫療、經貿、會展等產業形態的融合力度,推出一批體育特色鮮明、業態多元的體育服務綜合體。推動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健身服務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加強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創建工作,探索促進體育消費的創新性舉措,擴大健身消費券發放規模。鼓勵健身俱樂部推廣線上線下復合運營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加強健身、體育培訓等健身服務業的市場監管。(省體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健全完善各級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全民健身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各相關部門(單位)分工協作,推動全民健身重大政策落實落地。深化體育公共服務“放管服”制度改革,強化縣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職能,落實主體責任、完善監管制度。(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省直相關部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二)落實經費保障。加大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拓寬社會資本投入全民健身事業渠道,促進社會資本參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增加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數量,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設施的運營管理。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全民健身事業提供捐贈和贊助。(省財政廳、省體育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稅務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三)統籌用地保障。將全民健身發展所需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保障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用地。梳理編制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的目錄,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廢棄地、荒地等土地建設全民健身設施。支持通過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租賃方式供地、鼓勵復合用地等多種方式,挖掘健身設施存量建設用地潛力,挖潛利用可復合利用的現有各類設施資源。(省自然資源廳、省體育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四)優化人才保障。整合高等院校和體育科研機構的專業人才和科研力量,深入推進全民健身智庫建設,開展全民健身理論研究、現狀調查、體質健康促進等研究工作。加強部門協同,暢通培養渠道,推動基層體育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務技能。推動競技體育科研成果與全民健身互通共享,引導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省體育局、省教育廳、省科技廳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服務保障等標準規范和全民健身統計指標體系。加大全民健身行政執法和監督力度,健全體育賽事活動監管體系,出臺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規范。(省體育局、省市場監管局按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六)強化實施保障。加強本實施計劃年度監測,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利用好第三方評估和全民健身滿意度調查等評估手段,開展好本實施計劃實施效果總體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各相關部門按照本《實施計劃》職責分工推進落實。(各級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機制負責)
青島司法拍賣
青島產權交易所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島產權交易所????魯ICP備2021012480號-1 ?技術支持:北京中百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